【游记】春分游太姥山

发布于2013-04-18 20:39:15
 
太姥山风景区: 资讯 门票 交通 路书 周边 住宿

从福鼎一早雨中赶往太姥山,心中有点惴惴不安,能不能登山?心中祈祷老天,期望给我们这些远道而来仰慕已久的茶友一个登游太姥山的机会。

在太姥山的入口处,拾级而上迎面背山的仿古建筑就是绿雪芽茶山庄。施庄主热情的接待下,安排好住宿后大家聚到一起品茶。雨还是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,有茶喝大家也就没有急切的情绪,倒是更多的自在而放松的状态,喝喝茶、淋淋雨、拍拍照、发发微信,一种放松式的休闲。

午饭过后,淅淅沥沥的细雨还没有停的意思。施庄主为我们安排了太姥山“第一导”陈导带我们游览太姥山、拜谒绿雪芽。因为雨的缘故,景区几乎没有游客。陈导在能够仰观太姥奇特景观的“梦想剧场”给我们概括性地讲解了太姥山的来历、特色,并指导大家有太姥山的宗旨是“一定要带着丰富的想象力来感知、欣赏太姥山的美景”。

太姥山,旧名才山。相传尧时有老母在山中种兰修道,后人称此山为太母山。到了西汉,东方朔奉命为天下名山订正名字,改为太姥山。太姥山是临海的名山,称为闽之东岳,誉为“海上仙都”,是一座唯一兼具大海、溪流、奇石的名山。

在雨中登山,的确有不同的感觉。登山始处,是木制的台阶,走在上面有弹性、有节奏,蜿蜒曲折的台阶在溪流、树木之间向山的高处延伸着。木阶的尽处,便见石阶。巧的是乌云散出便见阳光,雨骤然停了。陈导又从这儿给我们介绍远处的石头,金元宝、龟蛇相会、仙人锯板、金龟爬壁、母子峰等等的形态,回想山底下的角度观望夫妻峰、十八罗汉赶斋、九天朝鲤、二佛谈经等石景惟妙惟肖,苏东坡的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用到太姥石景更为贴切。三分像,七分靠想象,置身太姥山,移步换景间不断地欣赏着老天的鬼斧神工。无怪乎陈廷桢诗云“太姥无俗石,个个皆神工;随人意所识,万象在胸中;上天有穹洞,入地多幽窿;胜景无穷致,游人思来重。”一幅幅天然的“石画”被定格在了照相机里,更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。

鸿雪洞在太姥娘娘庙的旁边,洞的旁边生长着太姥山三大宝之一白茶的母树“绿雪芽”,富有画意的洞、富有诗情的茶。白茶早在明代就已盛名,被视为茶中珍品。明代周亮工在《闽小记》中记载“太姥山古有绿雪芽,今呼白毫,色香俱绝,而尤以鸿雪洞为最,性寒凉,功同犀角,为麻疹圣药……”

鸿雪洞内有一泉水名为“丹井”,不知其来历,水质轻活甘冽。大家围绕根雕茶桌而坐,欣赏着“太姥声高绿雪芽,洞天新泛海天槎;茗禅过岭全平等,义酒应教伴义茶”、“丹井”的朱红石刻,品饮着紫砂壶、丹井水冲泡的五年陈白毫银针,柔顺细滑、香醇甘甜,顿觉神清气爽。品饮之间,忽然间从透天的洞顶飘进一抹山雾,顷刻间弥漫了山洞的顶部。

在云雾中匆匆忙忙地游览了纯铜打造的一片瓦寺庙。已经看不清任何的景致,只能看清脚下几步的道路。原本从栈道下山可以看到的大海、嵛山岛只能在想象中遗憾地下山了。

回到山下,回头再看,已经看不见来时的石景画面。但是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冒出山中的两方石刻:一方是赵朴初老先生的“太姥胜景”;一方是丁仃先生的“果然名山”。(文/王彦峰)

专题推荐

玻璃桥
玻璃桥

温泉
温泉